服务热线
15951931910
婚礼“变形记”
上个月,市民小杜用一台二手徕卡相机和三张飞往青岛的折扣机票完成了婚纱照拍摄。头纱和婚纱是从网上淘来的,妆是自己化的,摄影师是小杜的妹妹。“我是‘i人’(源自MBTI人格测试的网络流行词,代表内向型性格特质),面对熟悉的摄影师更放得开,拍出来的照片更好看。”她说。
婚纱照作为婚嫁中最具仪式感的环节之一,其消费风向已悄然改变。过去,动辄数万元的旅拍套餐、热门景点打卡颇为流行。而今,年轻人更热衷于在日常旅行中随手记录相处瞬间,当成婚礼上滚动播放的“婚纱照”。更具“颠覆性”的是,AI也闯进了婚纱赛道,凭借低成本、多样化的优势迅速走红。新人只要上传几张生活照,就能生成油画、复古、极简等多种风格的婚纱照,颠覆传统影楼模式,满足年轻人对个性化纪念的需求。
“去仪式感”的不只是婚纱照,“三金”作为传统婚嫁礼俗的重头戏,也迎来了消费观念的革新。过去,泉州人结婚买“三金”追求大克重、高保值,“金铛铛”被视为婚礼的“门面”。而如今的新人更在意“三金”是否适合日常佩戴,兼具实用性与设计感的小克重金饰成为婚嫁消费的热门选择,避免传统金饰在婚礼上“炫”后就束之高阁的尴尬。
更有新意的是,“新三金”概念也流行开来,部分新人将基金、理财产品、保险等纳入“三金”,认为这些可为小家庭长远发展提供保障的金融资产才是“真金”。这一转变可视为从炫耀性消费向实用性投资的转变。
婚纱礼服、婚礼场地等传统婚庆消费也在经历转变。二手婚纱凭借高性价比受到追捧;火锅店和自助餐厅也能办婚宴,麻辣锅底和自助餐代替了传统婚宴;接亲的车辆不再清一色是豪车车队,可能是三轮车、公交车和“小白”。年轻人正突破传统,让幸福以更自在的方式呈现。
在一系列婚嫁消费变化的背后,是年轻人对婚姻与生活的重新定义。他们不再为了“面子”而追求排场,而是把预算投入能带来长期价值的事物里。对于他们来说,幸福不只在于华丽的仪式感,更在于对未来生活的承诺与长远规划。
省钱走心,重塑婚礼仪式感
婚礼曾被视为“高奢”的代名词,动辄上万元的婚纱照、满身厚重的黄金首饰、奢华的场地布置……这些传统婚礼的“标配”,如今被年轻人悄悄改写。从二手婚纱到AI婚纱照,从“新三金”到“小而美”的喜糖,他们摒弃传统排场,更看重性价比、个性化与情感价值,用务实的态度重塑婚礼仪式感。
婚纱拍摄:从奢华排场到个性实惠
26岁的市民小杜和男友恋爱两年,今年决定结婚。在婚纱照拍摄上,他们选择了简单又实惠的3000元套餐,包含一套室内白纱和一套轻松的户外写真。
“表姐结婚时,拍婚纱照花了2万多元,现在孩子都能打酱油了,相册也只在婚礼和搬家时翻过两次。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拍太贵的婚纱照。”小杜说,表姐当年婚纱照走的是“奢侈路线”,光是预约高端的摄影工作室就排了半年队,化妆师是给明星化过妆的“金牌团队”,用的是进口大牌的化妆品,婚纱是国际品牌的限定款。当时,蜜月+拍摄的旅拍也很流行,国内的云南大理、海南三亚,国外的巴厘岛都是热门的旅拍地。不过,这些“高奢”婚纱照也没能逃过“积灰”的命运。因此,小杜觉得没有必要在婚纱照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和金钱。
她还决定,婚宴上不播放婚纱照,而是用他们交往两年中随手拍下的照片来代替:第一次一起爬山的自拍,第一次一起到海南旅游的合影、周年纪念日收到的花束和蛋糕、求婚时约定终生的动人瞬间……这些照片虽不如影楼拍摄的作品精致,但每张背后都有一个温暖的故事。
市民林先生的婚纱照则更简洁。他和妻子用结婚证上的双人合照“变”出了一套AI婚纱照。筹备婚礼时,林先生无意中在社交平台上刷到了AI婚纱照的帖子。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花了59元在电商平台上体验了一张AI婚纱照。收到成品时,夫妻俩惊喜地发现,照片毫无违和感,光影融合得近乎完美,效果足以媲美传统影楼。于是,他们果断下单了15张的套餐。“与传统婚纱照拍摄相比,AI婚纱照省心多了,它省去了化妆、场地、服装租赁等烦琐的流程,而且成片速度很快,价格也很便宜,甚至还能实现‘环球旅拍’。”
一家提供AI婚纱照服务的商家介绍,AI婚纱照是在模特实拍的基础上,利用AI进行换脸或换背景技术生成,再由专业设计师修图,审美“在线”,价格也亲民,从每套50元至600多元不等。这种新兴的婚纱照形式,满足了年轻人对个性化和效率的追求,正成为部分新人筹备婚礼时的新选择。
《2023—2028年中国婚纱照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显示,目前,约有81.82%的新人会选择拍摄婚纱摄影,其中有近七成消费超过5000元。不过,随着消费观念的改变和技术的进步,婚纱照的成本降低,价格也更合理,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的余地。
“三金”变革:从传统金饰到数字理财
年轻人结婚“三金”变轻了。“12年前,姐姐结婚时,脖子上挂了二十多条金项链,手腕上套了六对龙凤镯,每个手指上都戴着两三个金戒指。”28岁的市民晓雯回忆道。当时,“穿金戴银”是婚礼排场的标配,金饰越多越重,越显体面。
而计划在今年国庆假期结婚的晓雯选择了设计新颖、适合日常佩戴的轻量化黄金饰品,不再追求大克重、高保值的“三金”。知名黄金珠宝品牌的蝴蝶结项链、黄金素圈对戒和手镯,总重量不到姐姐当年的十分之一。“现在金价太高了,我觉得买些精致、日常可戴的款式更合适,省下的钱可以用来理财。”晓雯说,一方面,当前金价居高不下,预算有限的情况下,轻量化金饰更划算;另一方面,厚重的传统金饰只有婚礼当天使用,太浪费了。
这个选择却让家里老人难以理解。“长辈们都觉得结婚就要‘金光闪闪’,不然会被亲戚笑话‘小气’。”晓雯说。不过她发现,身边多数同龄朋友都做了类似选择,大家现在都更在意金饰的设计感和实用性。
如今,时尚化、低克重的黄金首饰正成为市场新宠。记者走访市场发现,克重较轻、价格亲民,还融合了3D硬金、珐琅等新工艺的金饰成为“三金”里的新主角。有不少黄金珠宝品牌与热门IP、潮牌的联名合作款,这类金饰满足年轻人对个性化和实用性的需求。
市场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2024中国金饰零售市场洞察》显示,18至34岁的年轻人贡献了超过三分之一的黄金首饰销售额。为迎合这一群体的需求,各大品牌纷纷在款式、工艺、材质等方面进行创新。
与老一辈不同的是,年轻人购买“三金”也不再局限于本地老牌金店,而是热衷于通过电商渠道寻找“源头”。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珠宝电商零售额达2982.6亿元,同比增长16.4%。深圳水贝、云南瑞丽等珠宝特色产业集群的线上销售表现尤为突出,电商销售总额已突破1000亿元。
还有一种“新三金”也在新人中流行起来。它指的是一种新型的理财投资组合,即“货币基金+债券基金+黄金基金”。“与其买来锁在保险箱,不如让钱生钱。”晓雯的未婚夫郑先生说,他们在筹备婚礼时达成了共识,用基金、和银行理财替代传统黄金首饰当成“三金”。
蚂蚁基金与小红书联合发布的一项调研显示,持有债券基金的受访者中,有四成是“95后”。年轻人的理财意识正从实物资产向金融资产配置迁移。郑先生算了一笔账,如果把购买传统“三金”的预算用来理财,按近五年平均收益率测算,五年后预期收益将接近2万元。“我们把理财产品当成金项链,基金当金手镯。”他笑着说,他和晓雯每天都会打开手机看看“电子三金”。
婚礼用品:从全新追求到情感传递
在传统观念里,婚礼往往讲究“全新”,从新人的礼服、婚礼所用的器具到婚宴的布置,都以崭新为好,寓意着新的开始。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打破这一传统,不再“喜新厌旧”。
市民小乐的婚礼上,她穿着一件“二手婚纱”踏上红毯。这件婚纱也是闺蜜两年前结婚时穿的。“这是她当年精心挑选的,出自一位知名婚纱设计师之手。婚礼结束后,婚纱被妥善收藏,看上去和全新的没什么两样。”小乐说,婚礼前,她因为看中的婚纱价格太高而犯愁,忍不住向闺蜜吐槽,闺蜜便主动提出把这件婚纱借给她。与传统观念中“嫁衣必须全新”的想法不同,小乐欣然接受了这份心意。在她看来,穿着这件承载着闺蜜幸福记忆和美好祝福的婚纱步入婚姻殿堂,既感人又独特。
市民小君在筹备婚礼时,没有买新的“三金”。“现在金价太高了,我觉得没必要为了婚礼特意买一堆金饰。”她选择把妈妈和未来婆婆年轻时戴过的旧金饰拿到金店改款,重新设计成符合自己审美的样式。“这些首饰本来就有家族传承的意义,改款后既特别又省钱。”
在婚礼场地的选择上,年轻人也不再盲目追求高端定制。过去,请婚庆公司为婚宴打造的“梦幻场景”在婚礼预算中占大头,动辄花费数万元。如今,自带装饰的酒店宴会厅成为热门之选。这些宴会厅自带婚庆装饰,从梦幻的欧式风到典雅的中式风应有尽有。新人只需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无需再花费额外费用。
在婚礼用品的准备上,年轻人也展现出更加务实的消费观。小乐不仅在节省了婚纱开支,对喜糖和喜糖盒的选择也有自己的想法。“老一辈更倾向于准备'大礼包'式的喜糖,里面塞满各种糖果、饼干、饮料,用红色手提袋包装。这样的喜糖每份要大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但里面的零食往往品质一般,很多宾客拿回家后往往放到过期也吃不完,最后只好扔掉。”小乐说。为此,她特意挑选了可以重复使用的精美铁艺喜糖盒,里面精心搭配了年轻人喜爱的高品质糖果,受到了不少宾客的好评。虽然单颗糖果的单价不低,但整体花费反而比传统“大礼包”更划算。
专家建议:婚礼要个性也要“共情”
“当代年轻人成长于信息爆炸时代,社交媒体上丰富多元的婚嫁案例不断冲击着他们的认知。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婚嫁模式,而是积极寻求符合自身风格的个性化表达。”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杨梓榆表示。
她认为,年轻人婚嫁消费观的转变源于三大心理动因。首先,他们更注重消费的体验感与情感价值,也注重消费行为与个人价值观的契合度。这种对自我感受的重视,使得他们摒弃一些华而不实、仅为追求排场的传统消费项目,转向能真正触动内心的消费选择。其次是亲密关系模式的进化,年轻人更看重婚姻的情感质量而非形式。第三,年轻人更易接纳新事物,因此AI新技术、“新三金”很快成为婚嫁消费的新宠。
不过,年轻人在追求个性化与性价比的过程中,也需警惕以“去仪式感”为名的情感懈怠。杨梓榆表示,追求个性化应建立在双方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减少传统模式的繁杂是为了回归情感本身;此外,AI等新技术不能替代线下的真实互动和对婚姻生活的共同经营,科技的轻便是为了留出情感交流的空间,生活习惯的磨合及有效的沟通模式才是婚姻经营的基础。
“婚礼怎么办,可以根据当事人的性格气质调整,但也更考验新人双方彼此的沟通与两家人的磨合。新人在筹备婚礼时,应确认消费选择是否真实反应双方的需求。在消费决策时充分沟通,尊重彼此想法,共同打造既有意义又有温度的婚礼,开启幸福的婚姻生活。”杨梓榆说。
[ 原创声明:本文为结婚产业观察转载;来源:泉州网;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结婚产业观察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
关注微信公众号:结婚产业观察(wionews),每日推送,干货互动精彩多